赤诚为底,探索从传统园林绿化迈向生态研究之路 | 向新同行·走近民营企业
5月24日,在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上,杨浦区7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当选“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从“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的转型升级中,民营企业成为杨浦创新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杨浦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新开设杨浦私营经济园区,到如今全力打造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功能区,杨浦的民营企业活力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优,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诞生了一大批优质的民营企业,绘就了一幅星光璀璨的英才图谱。
(相关资料图)
让我们走近这7位扎根杨浦的民营企业家,回味他们的赤子情怀,领悟他们做大做强企业的工匠精神,同时见证杨浦经济的蓬勃发展历程,呈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下,走在第一线的民营企业家们对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有效探索。
单耀晓:赤诚为底
探索从传统园林绿化
迈向生态研究之路
以工匠精神编织绿化之梦
14年黄山茶林场的下乡经历,铸就了单耀晓对园林绿化毕生的热爱。回沪之后,他敏锐地察觉到上海在1990年代开始新城建设和老区改造,城市绿化行业还是一片“蓝海”,于是他果断放弃安稳的机关工作“铁饭碗”,踏上创业之路,创办了上海聚隆园林建设集团(以下简称聚隆集团)。
年轻时扎根于黄土之上、奔波于茶林之间的艰苦劳动经历,奠定了单耀晓踏实刻苦、精益求精的坚韧品格。当时,市场上的园林绿化企业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在大多数企业仍安于松散的标准时,单耀晓率先引进人才,狠抓工程质量和服务,这样的“工匠精神”为聚隆集团优先赢得了市场口碑,也直接让聚隆集团在后期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而后在上海园林绿化质量监督站的建成和行业管理指标的规范化下,一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重长远发展的企业就因为缺乏一级企业资质被拒之门外。
单耀晓以敬业、专业的经营理念,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良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不断引进技术骨干和过硬的工程质量,让聚隆集团顺利突破了奥运村绿化建设项目上的困难,并且获得了国家精品工程奖。单耀晓回忆道:“北方的植被和南方的差异较大,在保留北方园林特征的同时不失南方建设工程的细腻,是当时的一个难题。”民营企业也可以为国家形象建设添砖加瓦,这让拥有赤诚之心的单耀晓感到自豪和骄傲。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白莲泾公园”又一次展示了公司的技能,聚隆集团获得了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
2011年,聚隆集团成功在金虹桥国际中心建造一座5500平方米的开放式、多层次空中立体花园,其中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以及125株15—40厘米的大乔木,由于项目难度极大,该项目获国家11项专利。此后,聚隆集团成为国内首个突破在高楼上种植大乔木这一高难度问题的绿化公司。“那时上海正逢台风季,有次气象预报夜里有九至十级大风,我在屋顶花园待到半夜一两点,心里还是很担忧的。当时商场的广告牌都掉了两面,但是屋顶的乔木一棵也没有动。”历经上海数个台风季的考验,依然岿然不动的大乔木正如聚隆集团的施工质量,稳定可靠。
聚隆集团,正是这样一家将赤诚之心融于企业文化,集规划、设计、施工为一体的园林绿化排头兵企业。而创始人单耀晓也在筑梦的道路上,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锐意进取。
民营企业要走出去
用第一线的灵感创新突破
不断学习,创新突破,在单耀晓看来,不仅是个人进步的法宝,也是企业未来的命脉延续之道。2022年,上海民营经济增加值1.21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27.1%,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民营经济该怎样继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问题也一直萦绕在单耀晓心头。
“企业家的眼界不应该局限于利润,而应放眼整个市场和社会。”通过常年奔走在绿化建设第一线的敏锐触角,单耀晓感受到必须从传统行业进行转型,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投身环保领域。2016年,他率先成立了聚隆集团生态研究中心,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针对水生态环境、生态评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虽然当时每年公司都是净投入,但是科研成果丰硕,终于从去年开始盈利了。”单耀晓告诉记者,今年传统的园林绿化业务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很大,然而生态研究中心的业务才开始崭露头角。
创新转型是所有企业保持活力的必由之路,新领域的成功试水,为聚隆集团的未来劈荆斩棘。2018年,聚隆集团中标了“中英合作绿地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监测评估技术与标准体系研究应用”项目,真正打通了市场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最后一公里。聚隆集团也在走出国门的交流学习中积攒了丰富的经验,用来治愈城市的痼疾。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由单耀晓主编的《城市生态风险防控》一书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阶段,单耀晓也为公司定下了不断深入研究实用性课题,将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果投入到城市河道建设中,并且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在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的建设中,园林绿化产业不是冷冰冰的土地改造,而是结合文化、产业、环境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既有产业观光保证真正致富,又结合老宅修缮,保留原有风貌。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数字化浪潮下,公司还采用新技术监测整个徐汇区的河道水质,“配了无人机、无人船加上人工,三方面立体监测,可以实时发现河道问题。生态研究中心引进了两位博士生、8位硕士生,以他们为班底来开展工作。”单耀晓认为,企业的未来就在自己的手中,民营企业要勇敢的走出去,才能不断获得来自一线的灵感,大胆地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文字/图片:沈莹
编辑: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上海杨浦